
潮州拜山記
陳先生
清晨五點,我站在西九龍高鐵站的月台上,手裡攥著一張開往潮汕的車票。身旁的老友陳伯拍了拍我的肩膀,笑著說:「老李,記得以前我們坐巴士去潮州拜山,足足要十幾個鐘頭,現在搭高鐵,兩個鐘頭就到,真是天壤之別啊!」
我點點頭,思緒卻不由自主地飄回了四十年前。那時候,我們這些在香港打拼的潮州人,每年清明節都要回鄉拜山。凌晨三點,天還沒亮,我們就擠在旺角的小巴站,等著開往深圳的巴士。車上擠滿了人,行李堆到了車頂,空氣中瀰漫著汗水和乾糧的味道。車子一路顛簸,經過沙頭角、惠州、汕尾,十幾個小時的車程,讓人腰酸背痛。到了潮州,已經是傍晚,我們還得摸黑上山,趕在清明當天祭拜祖先。
那時候的路,崎嶇不平,車子時不時拋錨,司機就得下車修理。我們這些乘客,也只能在路邊等著,吃著自帶的乾糧,喝著路邊攤的熱茶。雖然辛苦,但大家心裡都有一股勁,因為這是我們對祖先的敬意,也是對家鄉的思念。
「老李,發什麼呆呢?車來了!」陳伯的聲音將我拉回現實。我抬頭一看,銀白色的高鐵列車緩緩駛入月台,車身流線型的設計,像一條巨龍,靜靜地等待著乘客。我們走進車廂,寬敞的座位、乾淨的環境,與當年的巴士天差地別。列車啟動後,速度逐漸提升,窗外的景色飛速後退,卻又清晰可見。我靠在椅背上,閉上眼睛,感受著這份舒適與便捷。
兩個小時後,我們已經站在潮州的土地上。走出高鐵站,迎面而來的是熟悉的潮州話和濃濃的家鄉氣息。我們叫了一輛車,直奔祖墳所在的山頭。山路已經修得平整寬敞,車子可以直接開到山腰。我們下了車,步行上山,沿途的風景依舊,但心情卻與當年大不相同。
站在祖墳前,我點燃香燭,心中默念:「阿公阿嬤,我回來了。」陳伯在一旁擺放祭品,笑著說:「老李,現在回來拜山,真是輕鬆多了。以前那十幾個鐘頭的車程,真是想都不敢想啊!」
我點點頭,心中感慨萬千。時代在變,交通在變,但我們對祖先的敬意和對家鄉的思念,卻從未改變。高鐵的便捷,讓我們這些長者能夠更輕鬆地回鄉拜山,也讓我們更加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團聚時光。
拜完山後,我們來到鎮上的老字號茶樓,點了幾道潮州特色小吃。桌上擺滿了芋泥、蠔烙、鹹水粿和牛肉丸,香氣撲鼻。芋泥是潮州的傳統甜點,用芋頭蒸熟後搗成泥,加入豬油和糖,口感綿密香甜。陳伯舀了一勺芋泥,笑著說:「老李,記得小時候,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到這芋泥,現在隨時都能吃到了,真是幸福啊!」
我點點頭,夾起一塊蠔烙,外皮酥脆,內裡鮮嫩多汁,蠔仔的鮮味在口中綻放。鹹水粿是用米漿蒸成的小糕點,上面鋪滿了蘿蔔乾和蒜蓉,口感軟糯,味道鹹香。牛肉丸則是潮州的經典小吃,彈牙爽口,湯汁鮮美。每一口都是家鄉的味道,讓我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時光。
回程的路上,我望著窗外飛馳而過的景色,心中充滿了感恩。感恩時代的進步,讓我們這些長者能夠享受現代化的便利;感恩家鄉的發展,讓我們能夠在熟悉的土地上,找到心靈的歸屬。這不僅是一次拜山之旅,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,讓我更加珍惜當下,也更加期待未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