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 

獅子山下的奮鬥

 

我今年六十八歲,退休前在一間中型企業擔任行政經理。三年前退休時,本以為可以安享晚年,但隨著生活成本不斷上漲,加上子女也面臨經濟壓力,我不得不重新考慮就業問題。這三年來,我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,深刻體會到香港長者就業政策的不足與困境。作為一個親身經歷者,我想分享我的所見所聞,以及對香港長者就業政策的看法。

退休後,我原本打算靠積蓄和強積金過活,但很快發現這些錢根本不夠用。每個月的開支包括房租、醫療、日常生活費用等,加上通脹的影響,我的積蓄正在快速縮水。於是,我決定重新投入職場,尋找一份兼職或顧問性質的工作。然而,現實卻給了我當頭一棒。

我開始在網上投遞簡歷,也去過勞工處的長者就業中心。我的簡歷並不差,三十多年的行政管理工作經驗,熟悉企業運作,擅長協調與溝通。然而,投出去的簡歷大多石沉大海,偶爾有回音的,一聽到我的年齡就婉拒了。有一次,我去面試一份行政顧問的工作,面試官看到我的年齡後,直接說:「我們需要年輕有活力的員工,恐怕這工作對您來說不太合適。」我試圖解釋自己完全能夠勝任,但對方還是以各種理由推脫。這種年齡歧視在就業市場上無處不在,許多公司寧願聘用經驗不足的年輕人,也不願意給我們這些有經驗的長者機會。

即使有公司願意聘用長者,提供的工作機會也很有限。大多是清潔、保安、送貨等體力勞動工作,薪資低,工作條件差。像我這樣有專業技能和管理經驗的長者,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。我認識的一位退休教師,想找份補習或教學相關的工作,但發現很多教育機構都有年齡限制。最後,他只能在一間便利店做收銀員,完全浪費了他的專業知識。這種情況反映了香港長者就業市場的一個嚴重問題:缺乏適合長者的工作機會。我們這些長者不是沒有能力,而是沒有合適的平台發揮所長。

政府雖然有提供長者就業支援服務,但實際效果有限。我去過勞工處的長者就業中心,發現提供的職位大多是低技術、低收入的工作,根本不適合我們這些有專業背景的長者。就業輔導員的服務也很表面,只是簡單地介紹一些職位,沒有針對長者的特點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。我提出希望找管理類的工作,輔導員卻建議我去應聘清潔工,讓我感到很失望。更糟糕的是,這些服務缺乏後續跟進。即使成功介紹了工作,也不會關心長者是否適應,是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。這種「一錘子買賣」式的服務,很難真正幫助長者就業。

政府也有一些針對長者的培訓計劃,但內容大多過於基礎,對我們這些有工作經驗的長者來說幫助不大。我參加過一個電腦培訓班,教的都是最基礎的操作,完全浪費時間。更關鍵的是,這些培訓與就業市場需求脫節。即使學完課程,也很難找到相關工作。我認識的一位長者參加了護理培訓,但完成後發現相關職位都要求有正式護理資格,培訓證書根本不被承認。這種情況反映了政府在長者培訓方面的短視。沒有考慮長者的實際需求和就業市場的變化,只是為了完成指標而開設課程,自然難以取得實效。

面對這些困境,我認為香港的長者就業政策需要根本性的改革。首先,政府應該建立一個長者人才庫,收集有專業技能和管理經驗的長者資料。這個人才庫可以與企業對接,為長者提供更多合適的工作機會。同時,政府可以推出一些激勵措施,鼓勵企業聘用長者。比如提供薪資補貼、稅務優惠等,降低企業聘用長者的成本。這樣不僅可以幫助長者就業,也能讓企業受益於長者的經驗和穩定性。

其次,香港應該借鑒日本等地的經驗,發展專門針對長者的銀髮產業。這些產業不僅可以提供適合長者的工作機會,還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長者服務需求。比如,可以發展長者旅遊、長者教育、長者護理等產業。我們這些長者既有相關的生活經驗,又有服務同齡人的熱情,是最適合從事這些工作的人群。政府應該制定政策,鼓勵和支持銀髮產業的發展。這不僅能創造就業機會,還能推動經濟轉型,實現社會共贏。

最後,現有的長者就業支援服務需要全面改革。首先,應該提供更專業的就業指導,根據長者的背景和需求,制定個性化的就業計劃。其次,應該加強就業後的跟進服務。定期了解長者的工作情況,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。這樣不僅能提高長者的就業穩定性,也能幫助企業更好地利用長者人才。最後,應該建立長者就業互助網絡。讓已經成功就業的長者分享經驗,幫助其他長者適應新的工作環境。這種同齡人之間的互助,往往比官方服務更有效。

作為一個正在尋找工作的長者,我深深感受到香港長者就業政策的不足。我們這些長者不是社會的負擔,而是寶貴的人力資源。只要給予適當的機會和支持,我們完全可以繼續為社會做出貢獻。希望政府能夠真正重視長者就業問題,制定更有效的政策。這不僅關係到我們這些長者的福祉,也關係到整個社會的發展。畢竟,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,如何善用長者人力資源,將是香港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。我相信,只要政府、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,香港一定能夠成為一個對長者友好的城市,讓每個長者都能夠老有所為,活出精彩的人生。

上一篇:
下一篇: